一汽入股零跑: 是救命稻草, 还是一盘大棋?
最近的汽车圈,最热的消息莫过于一汽拟入股零跑。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利好”,但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资本游戏?这事儿值得好好聊聊。
先看零跑。上半年它交出的成绩单很亮眼——实现了单季度盈利,毛利率也创下新高。在新势力里,这并不多见。要知道,小鹏还在亏,蔚来依旧烧钱,理想虽然赚钱,但更多靠增程这个细分市场。零跑能跑通纯电这条路,本质上靠的就是两个字:狠省。
•它的自研率高,把成本死死压下去。
•定价上敢“卷”,20万以内的区间,零跑能把配置和体验拉到一个新高度。
这就像餐饮业里的“十元自助餐”,别人一盘菜敢卖50块,它偏偏能10块管饱,而且还能保证不亏钱。这才是真正让零跑杀出重围的底气。
这时候一汽入局,意味着什么?
对零跑来说,这是锦上添花。它本来就不缺技术,但缺的是信心和背书。有了国家队的撑腰,不光融资更容易,供应链、渠道乃至国际化也都能打开新空间。就像一个努力的小公司,突然被央企爸爸认领,那气场完全不一样。
对一汽呢?这更像是一场“补课”。一汽在新能源上动作虽早,但成果一般。红旗新能源虽然在走量,可整体份额不高,尤其在纯电和智能化领域,和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对手差距明显。零跑的技术路线、智能座舱、甚至那套极致成本控制的打法,正好能弥补一汽的短板。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一汽找到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捷径”。
不过,资本市场的反应却让人疑惑。消息一出,零跑和一汽的股价先冲高,随后快速回落。正常逻辑下,这种战略入股应该是大大利好,但资本的表现就像有人先拉高情绪,再借机砸盘出货。是不是庄家提前埋伏?是不是市场对整合前景存疑?这些都值得玩味。
这里其实有个矛盾:产业逻辑和资本逻辑,并不总是同步的。
•从产业层面看,这次合作绝对是“1+1>2”。
•但资本市场看的是预期兑现和资金面,短期投机氛围浓厚,哪怕利好,也可能变成出货的理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合作对整个新能源格局的信号。过去,大家以为国家队只会押注比亚迪、上汽、广汽这些“大厂”,但如今一汽选择零跑,说明政策层面也开始重视这些“灵活选手”。这背后有两点值得思考:
1.新能源战场已经进入深水区,大厂不再一统天下,中小玩家的灵活打法也有战略价值。
2.未来竞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资本+资源+渠道的全链条对决。
如果零跑能继续保持价格优势,再叠加一汽的资源和渠道,它的成长曲线可能比预想得更快。而一汽也不再只是“追赶者”,有机会靠这步棋,真正重塑新能源版图。
当然,前提是——一汽这次是“真心培养”,而不是“战略点缀”。如果只是为了资本层面的好看,零跑可能会被消耗掉自己的锐气;但如果双方能深度整合,未来新能源市场的故事里,零跑的位置,可能会彻底改写。
⸻
结论:
•对零跑,这是护身符;
•对一汽,这是捷径;
•对行业,这是信号。
新能源的竞争,正从价格战,进入到“资源战”。而一汽和零跑的联姻,可能就是这场大博弈的最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