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一文带你看完IFA 2025精华, 中国科技已占据“半壁江山”

当人们谈论IFA 2025时,除了最新的家电和消费电子,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2025年9月5日,第10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正式开幕,作为欧洲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展览会,IFA虽然至今已逾百年,却始终屹立于技术与创新的潮头。

热点科技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长期关注科技热点,致力于测评新、酷的数字产品与AI应用解决方案。本次,我们再次以IFA官方媒体参展,为您带来最新、最快的一手报道,与您一起共同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而身处德国柏林现场,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中国品牌的“风”,不只吹到了柏林,甚至已经快要成了“主角”。首先,在数量上,来自中国大陆的展商占比已接近半壁江山,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数量背后是“质”的飞跃,中国品牌正在从单纯的参与者,加速转变为技术趋势和行业议题的重要塑造者。接下来,我们将从各个领域出发,为您详细解读中国企业的产品力究竟如何爆发,共同探索文章开篇那个问题的答案。

看点一:中日韩RGB LED上演“三国杀”

说起IFA展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家用电器,而说到家用电器,电视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IFA展会上,以海信、长虹、索尼、三星、LG等品牌为代表的各家电视品牌上演了激烈的“电视大战”。

但这其中,却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时空错位”:当海信已经将百吋级RGB-Mini LED电视推向量产,索尼却仍在谨慎地展示其原型机,尽管三星的Micro LED技术在概念上依然优秀,但其高昂的成本依然让它只能停留在顶级富豪的客厅。这场“电视大战”的关键胜负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参数竞赛,而是量产能力与市场节奏的比拼。

本届IFA展会上,我们看到了海信带来的全球最大116吋RGB-Mini LED电视UX、RGB-Mini LED电视新品U7S Pro、最大可定制到271吋的Micro LED巨幕等诸多堪称“狠活”的产品。

最受关注的全球首款量产RGB-Mini LED超旗舰电视UX,能够通过RGB-Mini LED发光芯片、信芯AI画质芯片H7的核心算法升级进一步解封硬件性能,实现“高色域、高色纯、高精度控色、低蓝光护眼”的目标。这主要得益于其内置的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H7,该芯片支持行业量产最高的3×10240分区控制,以及行业最高的108bits控色精度,成为保障呈现效果的基石。

此外,在IFA首次亮相的RGB-Mini LED电视新品U7S Pro在完整继承旗舰产品优秀表现的同时,价格却更亲民,将这项最新的技术带到更多普通家庭中,被称为“2025年最值得买的RGB-Mini LED电视”。

相较而言,国外几个大厂商策略各有不同之处。索尼虽然也走向RGB-Mini LED路线,但目前还没有成熟产品。此次IFA展会中,索尼在一个模拟电影的场景中展示了其RGB-Mini LED原型机,预计到2026年才能看到其面向大众的量产的产品。

三星在IFA展会现场为我们带来了其首款115吋Micro RGB电视。它使用了三星自研的Micro RGB LED技术,在面板的背面精细地排列了可独立控制、单颗尺寸小于100微米的红、绿、蓝三色LED芯片,此外电视还采用了Micro RGB AI引擎,通过AI技术可优化画质与音效。

过去,中国电视品牌长期曾长期处于追赶者的位置,每次一个新的技术往往要等到日韩企业做出产品、成熟之后再进行跟进。但这样的情况在如今却出现了反转,当海信已经用量产的产品有力地证明RGB-Mini LED是未来的关键趋势之一时,一些日韩老牌电视品牌在量产节奏上稍显滞后。

此前曾有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为了解释日韩在一些工业技术上为何崛起,提供了一个名为“蛙跳模型”的解释,也就是“领先国因旧技术锁定效应陷入路径依赖,后发国通过突破性技术应用实现跨越式赶超。”

他认为,无论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超越英国,还是下半叶的日韩追赶美国,都遵循着相同路径,而如今用这个模型揭示的事实或许正在再次上演,我们或许有机会成为跨越式赶超的一方。

看点二、从单品智能到“AI管家”,家电正走向全面革新

智能家居发展至今,已经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过去那种依赖手机App、设备间各自为战的“单品智能”时代已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AI驱动、能够主动感知并提供协同服务的“AI管家”时代。

在IFA 2025的舞台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三星、LG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是以TCL、海尔、海信、长虹等为代表的中国军团,都在描绘一幅设备智能感知、无感联动、服务先人一步的未来家庭蓝图。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三星的Micro LED电视产品,但实际上三星在此次IFA展上的核心并非展示某一款具体的产品,而是给出了一个愿景——“AI Home: Future Living, Now”。也就是通过一个分层式的AI管理架构:专注于家电的Bespoke AI、负责娱乐交互的Vision AI,以及作为移动核心的Galaxy AI。其中前两者包含了各种家电,最后由Galaxy AI通过SmartThings平台串联起来,将手机的角色从单一设备,提升为控制全屋生态的“移动中枢”。

与三星一样,海信在IFA上的展示并非仅限于电视,而是涵盖了各种家电的全面组合。海信在IFA 2025的主题是“AI Your Life”,为我们带来了涵盖AI空气、AI洗护、AI美食、AI能源、AI服务五大垂类智能体,提供定制化体验。

在厨房场景,海信大屏智能冰箱能够成为全屋家电的控制中心;AI空气场景能够检测人体方位实现精准调温,海信还专门为欧洲气候进行了优化;可以智能识别衣物的全球首台4合1热泵洗烘一体机首次亮相海外。ConnectLife也连接了海信的IntelliSense传感器,可用于降低家电能耗。

今年IFA展会现场,LG为我们带来的是其“LG AI Appliances Orchestra(LG AI家电交响乐团)”概念及全系产品矩阵。围绕着其AI家庭中枢进阶版LG ThinQ ON,LG构建起了包含AI智能压缩机冰箱;能够识别不同衣物面料,并提供智能温控及洗涤物调整策略的洗衣机和烘干机;带新型蒸汽拖把的扫地机器人、内置扫地机器人工作站、手持吸尘器和干湿两用手持吸尘器等完整的AI家居解决方案。

如果说LG主打的是“交响乐团”,那么TCL则更像是“集团军”,我们可以看到最大115吋的X11G Max QD-Mini LED电视、主打“AI睡眠”功能的小蓝翼C7新风空调、主打“分子磁鲜”的冰淇淋磁鲜冰箱等全系家电。最终,TCL通过首次亮相的“NXTHOME”科技美学专区,将所有硬件串联起来,呈现了一个融合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与生活方式美学的未来之家场景。

海尔同样带来了以AI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其中包含了M96 QD-Mini LED电视系列,它以QD-Mini LED显示技术和KEF校准声音为基础,提供了沉浸感十足的体验。一同现身的S90、M92和M80系列三款Mini LED型号电视,每款产品各具特色:S90系列专为电影家庭观看而量身定制;M92系列迎合快节奏的动作和运动;M80系列则旨在提供平衡的音景,为多功能娱乐提供服务。

不仅电视,现场我们可以从海尔的几乎每样家电上看到AI的赋能。比如采用了最新的“AI智慧眼”科技的冰箱,可自动识别食材种类,主动调节保鲜环境,还能记录食材放入的时间、位置等;“看得懂”衣物的海尔Next Generation洗衣机,能够精准检测衣物数量、颜色,根据泡沫生成量动态调整漂洗与喷淋次数,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老牌家电厂商长虹,在IFA会展上带来了特别有意思的熊猫主题全家桶,突出一个软萌可爱。AI电视搭载拟人化智能体“熊猫小白”,在大模型集群、算力集群、AI 集群、感知集群的强大支撑下,让其具备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自我学习持续进化的能力。用户可以通过该智能体一键“进入”熊猫乐园,并将四川竹林生态浓缩于交互系统和内容之中。

除了电视以外,长虹的其他家电也贯彻了这种“熊猫”主题。例如冰箱创新应用AI云保湿科技,模拟熊猫栖息地湿润环境,确保果蔬7天脆嫩如初;空调融入卧龙自然保护区温湿度数据,通过“AI自适应技术”自动调节室内环境,还有模拟熊猫幼崽揉搓竹叶姿态的洗烘套装等。产品设计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黑白“熊猫元素”。

很明显,长虹希望用“大熊猫IP”构建一种“反差萌”来提供情绪价值,这步棋看似“不务正业”,却可能歪打正着,找到打开智能家居市场的另一把钥匙。

除了构建的智能生态,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将精力放在了死磕一些具体的“老大难”问题上。比如来自米家生态链的“澄一科技”,在针对厨房油烟这一顽固痛点带来的IQV净烟技术。

与传统油烟机不同的是,IQV技术并非依赖单一吸力,而是通过“高风速、对转气旋、推挽气帘”三种气流的组合拳:先用高达13~15m/s的高速气流瞬间吸走油烟;接着,“对转气旋”在锅具表面就将细微颗粒物和气味分子牢牢控制住;最后,“推挽气帘”会形成一道无形的“空气墙”,确保即使颠勺爆炒,油烟也不会逃逸。

不难看出,无论是三星“AI Home”、LG“AI Appliances Orchestra”,还是海尔、长虹所展示的AI家电矩阵,全球主流厂商的目标已走向了同一条道路:通过AI技术,构建一个设备间无缝连接、能主动服务的智能家庭生态。

显然,如今的智能家电“大战”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比拼。它既是一场关乎平台与生态的“体系战”,也是一场考验技术研发的“攻坚战”。未来的赢家,或许正是能在这两个战场上都交出满意答卷的企业。

看点三、“跨界”玩家越来越多,戴森老爷子亲自“带货”

如果说IFA 2025上哪个品类最能体现中国科技军团的领先优势,那智能清洁领域绝对当仁不让。放眼望去,从传统巨头到跨界新锐,整个赛道的核心力量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不仅如此,很多厂商还在积极探索新的机器人形态,出现了爬楼机器人这种新的探索。

追觅在今年IFA展会上推出了搭载仿生四足履带爬楼系统的Cyber X,据称能够在扫完一楼后自动“爬楼”,清洁其他楼层。

不过这或许还并不是追觅此次IFA展示的最强产品,在追觅站台上,我们还看到追觅H15 Pro洗地机、Matrix10 Ultra扫地机、DZ60 Pro洗碗机、Miracle Pro吹风机等一众在IFA获奖的明星产品。

在添可展台,我们看到了号称最懂用户的芙万S9 Scientist智能洗地机和芙万Station S9 Artist智能洗地机。其中,芙万S9 Scientist主打硬核科技升级,集成了磁敏动态速干、一键增压爆喷和360°全向助航等技术,为用户带来了精准助力、强力去污和丝滑省力的极致操控体验。

而另一款芙万Station S9 Artist则更聚焦便捷性,其创新搭载的5L自动补给热水舱,能利用热水高效溶解油污,直击厨房等重油污场景的清洁痛点,大大提升了家务效率。

石头在本届IFA的表现同样亮眼,带来了包括首款全地形智能割草机RockMow与RockNeo、全球首款五轴折叠仿生机械臂扫地机器人G30 Space探索版、业内首创的蒸汽热水双效洗地机A30 Pro Steam、分子筛洗烘一体机Z1、Hera等在内的多款重磅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石头专门针对海外市场对其产品进行了优化,比如其智能割草机RockMow搭载了符合欧盟CE认证的精准边界识别系统,能更好地适应欧洲复杂的庭院地形和植被环境;扫地机器人G30 Space探索版则内置了针对欧洲家庭常见地毯材质的深度清洁模式。

这种针对海外市场的优化在其他厂商这里同样可以看到,例如库犸科技在IFA展会上首发的LUBA mini AWD LiDAR割草机器人,将激光雷达、动态定位与AI视觉同时协同,能够适应海外复杂的庭院地形及信号,自动选择最优定位模块。

在今年IFA上,我们还能看到很多“跨界玩家”。比如以充电储能产品闻名的安克,在IFA为我们带来了旗下最新扫地机器人Robot Vacuum Omni S2。它拥有强吸力和高压自清洁拖地功能,独特的爬楼辅助设备MarsWalker能够自动将扫地机器人从一楼搬运到二楼,提高清洁面积与广度。

遇到障碍不只有“爬”这一种处理方式,想办法移开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国内智能清洁品牌MOVA在此次IFA展会上,不仅展示了其ZEUS 60爬楼模组,还展示了其首款搭载双机械臂的SIRIUS 60扫地机。

这款扫地机的左臂拥有抓握能力,可以负责抓取物品和整理;右臂搭载扫地边刷,可以伸出清洁卫生死角。双臂组合的方式,使扫地机的工作范畴从仅地面清扫拓展成了三维立体空间整理,扫地机未来能干的活更多了。

为了抗衡中国品牌的压力,老牌劲旅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老爷子在IFA开展前夕,在柏林旗舰店亲自“带货”,展示了一系列戴森“黑科技”产品。例如戴森迄今最纤巧的PencilVac铅笔吸尘器,这款吸尘器的机身仅有38毫米,但却内置了戴森吸尘史上最快、最小的Hyperdymium 140K马达。

除此之外,詹姆斯·戴森还在IFA现场,为我们介绍了包括V16 Piston Animal无绳吸尘器、Clean+Wash Hygiene洗地机、Spot+Scrub Ai机器人、HushJet Purifier Compact空气净化器HJ10等在内一系列产品。

也有一些老牌欧洲家电企业也开始选择与中国展开技术合作,比如博世与科沃斯深度合作推出的首款嵌入式扫拖机器人,据称是首款可完全集成到厨房家居中的扫拖机器人系统,所有维护流程都在橱柜中自动、隐蔽地完成。

看点四、以“务实”著称的IFA,也有“奇兵”突击

与CES、MWC等展会相比,IFA往往被认为是更务实的,其产品往往更贴近日常生活而非酷炫概念,换言之也就是“不够酷”。但在今年IFA展会上,我还是看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小玩意儿”,其中很多来自中国。

AI硬件的热潮之下,爆款产品却长期缺位。而由中国厂商主导的AI眼镜,被不少人视为目前最有可能打破这一僵局的“破局者”。今年IFA展会上的AI眼镜新品不多,亮相的多是来自中国的“老朋友们”,但这恰恰说明市场可能已经从早期百花齐放的概念探索,转向由头部厂商进行产品的持续迭代和优化,而这也正是AI眼镜落地应用愈发成熟的标志。

Rokid首次在欧洲展出了此前曾火爆一时的Rokid Glasses AI眼镜,这款眼镜重量49克,内置1200万像素摄像头,海外版AI功能由ChatGPT支持,一同登场的Rokid AR Joy2套装也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驻足体验。

TCL旗下的雷鸟创新在现场展示了AI拍摄眼镜V3、双目全彩衍射光波导AI眼镜X3 Pro等。IFA期间,雷鸟还宣布与音响品牌B&O达成合作,首款AI+AR眼镜产品10月首发,值得期待。

致敬未知旗下AI眼镜品牌BleeqUp超影擎携明星产品Ranger亮相2025 IFA,这款融合了运动护目镜、AI运动相机、蓝牙耳机和对讲机的产品在亮相首日就斩获了IFA2025 “BEST SHOW” 奖项,很适合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们。

不仅是同一个品类的竞争,为了拓展产品矩阵,一些企业也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新产品。比如今年大疆和影石Insta360在IFA展会现场不仅展台相邻,产品也开始互相“取长补短”,“攻入对方腹地”,上演了一出“贴身肉搏”的戏码。

其中,大疆展示了近期发布的Osmo 360全景相机,这款产品配备两颗方形一英寸全景影像镜头模组,支持拍摄原生8K全景视频、1.2亿像素全景照片,并拥有手势控制、语音控制和智能追踪等智能化功能。

而影石创新这边也同样涉足了本来是大疆的“老本行”无人机领域,推出了首款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它重量仅249g,搭配Vision飞行眼镜和Grip体感遥控器支持多种运镜,一次全景拍摄即可完整捕捉360°视角。

实际上,不只是大疆和影翎,在IFA展会的无人机领域,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老朋友:普宙科技展示了其旗舰折叠无人机S200,主打抗风性能与高负载能力,适用于专业测绘与工业巡检;新锐品牌哈浮则聚焦消费级市场,HOVERAir AQUA主打抗水防溅,适合海外流行的沙滩海边娱乐场景使用;而以智能跟随技术见长的博坦,则带来了新一代Atom系列无人机,强调其AI赋能的自主避障与4K高清影像能力。共同展现了无人机技术正朝着专业化、便携化与智能化多元发展的趋势。

每次展会,各式各样充满想象力的概念机往往会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此次IFA也不例外。对我个人而言,今年IFA展会现场最吸引眼球且实用的,无疑是联想的ThinkBook VertiFlex概念机。

这款号称业内首款配备14英寸可旋转屏幕的笔记本电脑,能够通过一个枢轴铰链,让屏幕从传统的横向模式一键翻转为纵向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而言,这并非单纯的炫技,而是切中了很多需要处理长文档、写代码或是进行分屏多任务工作的用户日常使用的“痛点”,多形态的屏幕空间毫无疑问能够提升不少生产力。

除了概念笔记本电脑,联想在今年IFA现场还有一款概念产品同样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那就是联想灵动AI底座。它集成了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能实现自动人脸跟踪、语音控制,还能通过一枚AI戒指进行手势控制,让视频会议和内容创作更加智能。

如果说联想在新的AI概念产品形态上独具匠心,那么传音则是在手机轻薄的形态上下了功夫。在IFA上,传音用超薄手机TECNO Spark Slim与TECNO Pova Slim 5G系列吹响了向欧洲市场进军的一声号角,5.93mm的厚度再加上极具辨识度的“Mood Light灵眸”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我们在德国柏林IFA现场拿到了新机,手感确实不错。

除了这些适用范围较广的硬件品类以外,还有一些产品主打垂直细分领域,比如来自时空壶的AI翻译耳机,能够帮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无缝沟通,在IFA这样的国际展会中非常有用。

今年早些时候AI智能宠物曾因为一些网络表情包走进大众的视野,也让越来越多的厂商看到其中的机会。我们在IFA现场也看到了不少AI智能宠物产品,例如TCL的AiMe、SwitchBot的Niko和Noa,它们能够识别家庭成员并做出反应,提供情绪价值。从社交媒体和市场的反馈来看,这类产品也有望成为AI硬件领域的“黑马”。

TCL的AiMe

SwitchBot的Niko和Noa

还有一些产品聚焦具体的运动场景,比如这款Acemate网球机器人。它使用双4K双目摄像头和先进算法,能以厘米级的精度跟踪发球、接发球和反弹,预测轨迹,并迅速做出响应,获得了IFA创新奖。

在IFA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从“极客专属”迅速走向消费化的品类——桌面激光雕刻机。它并非3D打印的“增材”,而是通过激光在各种材料上进行“减材”蚀刻与切割,以往多应用于工业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地进入消费市场。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个日趋成熟的开源开发生态。以创意工具品牌Xtool为例,其通过提供开放的API接口、支持第三方软件开发以及与全球创客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了一个围绕硬件产品的软件、设计素材和应用生态,持续降低着开发与使用门槛。

如果说Xtool定义了生态化、平台化的开发模式,那么以LaserPecker为代表的一众中国品牌,则正通过将专业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和安全化,让个性化定制变得真正触手可及,成为本届IFA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或许会在未来成为很多人的“新玩具”。

结语

回到开头的问题,作为每年都会亲赴柏林的科技媒体,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喧嚣散去,IFA带给我们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当人们谈论IFA 2025时,除了产品本身,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古人言“一叶知秋”,在这个略带凉意的异乡街头,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产品观察到潮流的方向。

几天展会逛下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如今再讨论“‘中国制造’是否已经转型成功”,似乎已过时:在电视领域,中国品牌已经能与日韩巨头同台竞技,并深度影响下一代技术的发展路径;在扫地机器人领域,中国品牌正在积极探索无人区;在探索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的道路上,“中国方案”与全球主流趋势并行,并在某些细分领域和应用模式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活力。

时至今日,百岁有余的IFA展已经见证了无数次技术浪潮,而2025年这一届,无疑是属于中国创新力量的强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