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自嗨设计
不是所有“好看”的设计都值得上线。本文将拆解自嗨设计的典型特征,结合产品场景与用户心智,提供一套识别与规避自嗨设计的实操方法,帮助设计师与产品人构建更有共鸣的表达机制。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设计叫自嗨设计?
给大家一分钟思考……
好,我们直接说答案。
一、什么是自嗨式设计
1.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真实市场需求支撑
过度炫技,展示“设计者的厉害”,而非解决用户问题。
复杂动效、晦涩交互,牺牲了用户的易用性。
本质上,这类设计更多是满足设计者的心理需求,而非服务于用户。
2.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
因为害怕同质化,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甚至虚构并不存在的用户场景。
信息架构和流程缺乏真实用户目标的支撑。
其核心问题在于:虚构需求→自我闭环→自嗨式自洽。
3.过度执着于“美好”和“细节”,忽略业务目标
过分强调视觉美感,却忽视功能的有效性与落地价值。
把大量精力沉溺于某个局部细节,而缺少对整体业务和设计系统的把控。
最终结果是:设计虽“好看”,但既未解决用户问题,也未服务业务目标。
二、如何分辨自嗨式设计
1.以设计者主观意图为主导,忽视用户需求
失败案例:
公司背景:Boo.com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英国在线时尚零售商,旨在通过创新的虚拟试衣技术和全球化的购物体验,颠覆传统零售模式。
失败原因:Boo.com在其网站设计中,过度依赖Flash技术,采用了复杂的3D动画和虚拟试衣功能,试图打造一个前卫的购物体验。然而,这些设计导致了以下问题:
加载速度慢:由于页面内容繁重,加载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体验极差。
导航复杂:网站结构复杂,用户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所需商品,导致用户流失率高。
技术不成熟:虚拟试衣功能虽然创新,但技术实现不成熟,用户反馈差。
忽视用户需求:设计团队过于关注技术炫技和视觉效果,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
后果:Boo.com在短短18个月内烧掉了超过1.35亿美元的资金,最终于2000年5月宣布破产,成为互联网历史上最著名的失败案例之一。
如何分辨:
产品是否建立在用户调研和数据验证之上,还是仅凭掌舵人的直觉和喜好?
功能设计是否真正回应了用户的核心任务,还是为了展示炫技?
决策是否有市场反馈支撑,还是“老板说了算”?
一旦发现产品方向主要由个人偏好决定,而缺乏真实用户需求支撑,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是“自嗨式设计”。
2.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
失败案例:蓝牙音响的“自嗨式设计”
背景:某公司推出了一款蓝牙音响,其设计理念极其独特——音响只有在用户用手机看电影时,才会根据电影剧情实时播报当前场景。乍一看似乎很“酷”,实际上功能极其单一且使用场景高度局限。
设计问题:
虚构的使用场景:设计团队假设用户在播放电影原声的同时,需要音响进行第三视角的剧情解说。然而,现实中几乎没人有这种需求,用户更关注高质量音效或便捷的操作。
功能过度狭窄:音响除了根据电影播报剧情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无法作为普通音响使用,严重脱离用户日常需求。
忽视用户体验:功能设计高度局限且操作复杂,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体验差,无法获得真正的便利或娱乐价值。
后果:
使用率低:由于功能冷门且受限场景极小,音响几乎无人日常使用。
资源浪费:公司在研发、生产和推广上投入大量成本,却未能带来实际收益。
团队士气受挫:极端的“自嗨式设计”让团队成员感到挫败,影响了团队士气和创新动力。
如何分辨:
功能是否有真实的使用场景,用户是否真的会在自然状态下用到它?
需求是否来自用户反馈或痛点,还是纯粹是团队主观臆想?
使用频率是否足够高,能否在主流场景中创造价值?
如果功能看似“独特”,但无法回答“用户在什么真实情境下需要它”,那它大概率就是自嗨式设计。
3.过度执着于“美好”和“细节”,忽略业务目标
典型问题:很多公司在商业链路尚未跑通之前,就过度把资源压在视觉美感、动效打磨、界面精致化上,误以为“细节决定成败”。这种做法往往带来三重后果:
时间成本被浪费——本可以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却被拖入无休止的设计打磨中,错失市场窗口期。
人力资源消耗——设计师、前端、产品团队被迫反复迭代细节,消耗了宝贵的研发能力,却没有换来用户价值。
团队士气受挫——当成员发现自己投入大量精力打磨的“漂亮细节”,并没有带来用户增长或业务价值时,挫败感会迅速蔓延。
反例:微信的早期版本
背景:2011年刚上线的微信,UI简陋,功能甚至依赖GIF动画(如“摇一摇”“漂流瓶”),完全算不上精美。
结果:功能虽然“粗糙”,但牢牢抓住了用户的核心需求——结识陌生人、扩大社交圈。用户体验到真实价值,使用率极高。
启示:微信用最小成本验证了商业模式,在细节打磨之前就快速跑通了产品逻辑。
对比案例:Juicero的失败
背景:Juicero是一家美国硅谷创业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打“智能果汁机”。它的产品理念是:用户只需购买Juicero专用的果蔬压榨包,把它放入Juicero机器,就能得到一杯新鲜果汁。Juicero曾获得谷歌风投、KleinerPerkins等知名VC的投资,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被媒体誉为“厨房里的iPhone”。
设计问题:
过度强调工业设计与精致感:Juicero的果汁机售价高达400美元,机身设计精美复杂,但对用户而言,本质上只是一个榨汁工具。
核心价值不足:Juicero销售的果蔬压榨包,用户完全可以用手直接挤出果汁,而不需要昂贵的机器。换句话说,这台设备并没有解决“榨汁的本质问题”。
链路未跑通就烧钱造梦:在没有验证用户是否愿意为“智能榨汁”买单的情况下,Juicero就把大量资源砸在产品外观、包装和硬件细节上。
后果:
用户嘲讽:媒体和消费者发现手捏果汁包比机器更快、更方便之后,Juicero迅速成为硅谷“自嗨式创新”的笑柄。
资金浪费:公司在工业设计和硬件制造上投入巨资,却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团队士气崩塌:当核心价值被戳穿后,团队努力的“精致细节”反而成了讽刺。
最终失败:Juicero在2017年停止运营,投资人损失惨重,被誉为“硅谷最失败的创业项目之一”。
教训:
在产品早期阶段,商业链路和用户价值验证远比细节打磨重要。过度执着于“美好”不仅是伪命题,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团队挫败。真正的好设计,不是追求极致的精美,而是能帮助产品更快、更高效地验证和实现用户价值。
总结:识别“自嗨设计”的三大思维线索
自嗨式设计的共同特征是:脱离用户真实需求和业务目标,沉迷于掌舵人的个人喜好、虚构的使用场景,或过度执着于美感与细节。具体表现为:
以掌舵人主观意图为主导——决策被个人审美牵引,缺乏市场验证,最终功能使用率低、资源浪费。
脱离用户场景,臆造不存在的需求——创造一些用户根本不需要的“花哨功能”,导致产品可有可无,无法形成真实价值。
过度执着于细节与美感——在商业逻辑尚未跑通之前,过度消耗时间、人力和士气在精致化打磨上,错失市场窗口期。
判断标准:
凡是一个设计如果满足了团队或个人的心理满足感,却无法解释清楚它如何解决真实用户问题、服务业务目标,那么大概率就是“自嗨式设计”。真正的好设计,不是看起来多酷、多精致,而是让用户“用得着”,让产品更快、更高效地跑通价值链路。
三、如何拒绝自嗨式设计
既然知道了“自嗨式设计”的陷阱,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掉进去?我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
1.用市场说话
不要闭门造车,要用真实的用户调研、数据反馈来验证需求。
设计决策不是掌舵人的“灵感独舞”,而应该是市场验证下的“集体理性”。
案例对比:
成功:微信在最早期版本,并没有追求极致的界面美感,而是用最小成本快速上线“摇一摇”“漂流瓶”,真实检验用户需求。
失败:Juicero则是反例,在用户还没证明愿意为智能榨汁付费时,就烧掉了上亿美元去追求精美设计,最终成为笑柄。
结论:市场是最诚实的裁判,用户用脚投票,决定一个设计是否有价值。
2.用事实说话
不要“拍脑袋”,要用数据、实验、AB测试来对比。
一个功能究竟有没有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酷炫,而在于它是否提升了用户留存、转化、或满意度。
案例:Facebook曾经推出过很多炫酷的功能(比如“Poke”应用),但最终保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被事实证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
结论:事实比语言更有力量,数据比审美更有说服力。
3.用历史说话
看看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知道:所有真正成功的产品,都不是“自嗨式设计”的结果。
正面案例:
淘宝早期界面极为简陋,但因为解决了“线上交易的安全和信任问题”,迅速打败了eBay。
微信早期UI简陋,但因为解决了“高效即时通讯+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快速占领市场。
反面案例:
Boo.com过度追求炫酷设计,却让用户连商品都找不到。
Juicero花了上亿美元打磨外观,结果用户发现“手捏就能替代”。
结论:历史早就告诉我们,用户要的是“真实价值”,而不是设计师的自我陶醉。
大火收汁
所以,如何拒绝自嗨式设计?很简单:用市场说话、用事实说话、用历史说话。
如果一个设计不能在用户身上验证价值,那就是伪命题;
如果一个设计无法用数据和实验证明效果,那就是自嗨;
如果一个设计背离了历史上无数前车之鉴,那就是重蹈覆辙。
记住一句话:设计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陶醉,而是为了让用户和市场买单。开放性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离谱的自嗨设计?
我先抛砖引玉: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需要用所谓的“灵感”和“细节”,来掩盖自己在战略规划上的短视和不足。你们又是怎么看的?欢迎把自己的观点留在下面,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