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深蓝S09: 两万大定去哪了? 销量遇冷背后的真问题

最近看深蓝S09的销量数据,我是真有点意外。按理说,这车在5月大定就冲到两万多单,声势挺大。可等到8月,四个完整周加起来才不到千台,算上月初的几天,也就“千台出头”。

很多人好奇:这不是新央企背书的长安系么?产品力也不差,怎么交付就像踩了刹车?今天咱不光说销量,更从外观、内饰、空间、动力、智能化五个维度,把这车摆到台面上聊聊,再对比一下竞品,看看它到底卡在哪了。

外观:大块头有气势,但记忆点太弱

S09的外观看上去挺唬人,车长超过5.1米,轴距3.1米,站马路边比一众合资SUV气场足多了。前脸做了新能源常见的封闭式设计,还拉了一条贯穿灯带,挺有科技味。

可问题也摆在这:你路上看到它,可能第一反应是“哟,这车真大”,但叫不出名字。相比之下,理想L9那大灯条一眼辨识,问界M9那个方正比例很有标志性。深蓝S09就像班里那个成绩中等但没啥特点的学生,你知道他在,但不会记住他。

在今天的新能源车市里,没有强记忆点,宣传再响,转化率也打折扣。

内饰:看上去精致,用起来平平

我去展厅里坐过S09,第一眼确实舒服:大屏幕、氛围灯、软包覆盖,环抱式座舱氛围营造得不错。

但真要挑毛病,也不少。比如座椅靠背角度调节幅度小,第二排长途坐久了腰背不舒服;高速行驶风噪偏大,不如理想L9那种静谧感。朋友开了一个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看归好看,但质感差点意思。”

消费者现在早就过了“大屏就惊艳”的阶段,买回家发现细节体验没跟上,很容易掉口碑。

空间:数据漂亮,体验一般

账面数据S09确实能打:三米一轴距,三排七座,听着妥妥的大型SUV。可真往第三排坐,你会发现成年人待久了有点憋屈,腿部空间够但头顶压抑。满员状态下,后备厢就更有限了。

说白了,它是“大尺寸不等于大舒适”的典型。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一年能满员七座出行几次?多数还是五座日常通勤。结果就是:日常太大不好停,真要七座又没那么舒坦。

相比之下,理想L9第三排能坐,问界M9甚至拿“皇帝座”做卖点,深蓝S09的空间优势就不够亮眼了。

动力:增程是亮点,但没立住人设

动力部分,S09走的还是增程路线,思路和理想类似——电驱为主,油机发电,续航无忧。纸面上看,城市用电、长途加油,听着合理。

但问题有两个:

•一是消费者对“增程”认知还停留在理想身上,心智早就被占了。深蓝想靠同样的技术说服别人,需要更强的理由。

•二是车身太重,起步加速不算轻快,高速再加速爆发力一般。对于追求丝滑动力的人来说,它并没有惊艳的表现。

换句话说,它在“够用”和“好开”之间,还差半步。

智能化:功能全,体验感一般

智能化是S09的另一个短板。配置表上看,L2+辅助驾驶都有,车机反应也算快,语音识别能满足大多数场景。

但当你拿它和华为智驾、理想NOA比,就会发现差距明显。比如城区自动变道不够果断,语音在嘈杂环境下有时听不准。消费者一对比,立刻心里有数:这套智驾能用,但不是最好用的。

在智能化这个维度上,用户的容错率其实很低,因为大家都被高标准“惯坏”了。

订单去哪了?销量遇冷的核心矛盾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两万多大定去哪了?

我看是三点:

1.兑现节奏慢:交付数量和承诺不匹配,消费者等着等着就心凉了。

2.产品差异化不足:外观没记忆点、空间亮点不突出、智驾平平,很难让人“一锤定音”。

3.竞品太强:理想L9稳住家庭市场,问界M9靠智驾吸粉,腾势N9拿比亚迪背书。深蓝S09在夹缝中没找到独家标签。

一句话总结:产品本身没硬伤,但缺乏能让人“非它不可”的理由。

我的独家观点:深蓝得学会“钉子战术”

在这个阶段,大而全的打法是最危险的。深蓝S09如果继续打“我啥都有”,最终只能被对比、被边缘化。

我觉得它的机会在两点:

•第一,把长途场景做到极致。 既然是增程,就要打出“电能城、油能远”的舒心体验,把续航焦虑彻底消灭。

•第二,建立信任感。 两万大定这事要解释清楚,让用户感受到“你下单=一定能提车”。兑现感比宣传更重要。

否则,这车很可能沦为“看过,但不会买”的选项。

总结

深蓝S09的问题,不在于产品不行,而在于定位模糊。它有大块头,但没记忆点;有配置,但缺体验;有增程,但没心智优势。结果就是:订单下去了,销量起不来。

车市打到今天,拼的不只是硬件,而是让用户心甘情愿买单的理由。理想靠“家用全能”,华为靠“智驾第一”,比亚迪靠“性价比和体系力”。深蓝要想杀出来,就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黑猫最后一句:

大定能吹,但交付才是硬道理。深蓝S09要想翻身,必须让用户看到“你买它不吃亏”的理由。否则,就算销量过万,也只能算“存在感”,谈不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