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做品牌, AI辅助内容生成靠谱吗?

在品牌建设日益依赖内容驱动的今天,AI辅助生成正成为内容团队的新变量。它能提升效率,却也可能稀释表达的温度与辨识度。本文将从品牌调性、内容结构与创作机制三方面,探讨AI在品牌内容中的角色边界:它究竟是助力者,还是稀释者?

很多品牌都投入了专门的人员做AI辅助生成内容,他们用AI到底做什么?实际靠谱吗?通过对我们一些客户在应用中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思考,有三个发现,与你探讨:

一、AIGC最擅长的其实是“最后一公里”

现阶段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免费的、能达到执行及格线的帮手,但绝不能真拿它当自己的“搭档”和“依靠”。

AIGC现在的思维还是“弱者式”的,甩给它的时候觉得节约了10个小时,修改起来搭回去9个小时。它对执行指令敏感,主动提出批判思考的能力为0,需要在给出指令的时候“事无巨细”“苦口婆心”。

最近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事件,也是指令颗粒度不够导致的。如果给指令的时候,把收获花生的画面指令给的再细一点,逼着编辑自己打出来:花生被挖掘/采摘这样的描述的时候,编辑的脑子一定会过一下:花生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只让AI真正做“最后一公里”的事,会更靠谱。尤其是在大量需要图文素材,靠量取胜的工作中,最后一公里,也是可以提效的。

二、“没人味、有幻觉”的“垃圾文学”也能用

给AIGC擦过屁股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主要擦的思路是“确认它有没有胡说八道”、“去除AI味”,很烦躁。比如ChatGPT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数学奖”、“拿破仑于1821年登月”、“水的化学式为H3O”……

但在实际应用中,“垃圾文学”有个妙用:就是“内容的架子”。内容的难有时候在于刚开始下笔的那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去“搭架构”是比较烦躁的。

AIGC在“讲道理”上的逻辑能力还可以,这是AIGC其次擅长的东西。搭结构的能力强,可以借助它搭建起来的叙事框架,迅速进入内容创作状态。

三、AIGC的发挥,严重依赖品牌“说清楚”自己的能力

除了上面两点,AI的发挥严重依赖品牌方把品牌的信息要素“说清楚”的能力。

不管是可灵、即梦、通义万相、海螺,还是刚炸街半个月的NanoBanana,你对自己的品牌说的越清楚,它生成的东西就越有自己的味道,就更接近品牌想要的样子。AIGC是对“输入”有很高要求的工具,俗称“管理和解释成本高”。

现实世界中也正发生这样的问题,员工对公司信息的颗粒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语焉不详”“神秘莫测”,他们也不耐受,不管是对人还是AI,管理者都要耐心“想清楚、说清楚”了。

以上,是关于AIGC,我的一点思考,和你分享,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