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河南思皓 思皓

"入门即高配", 这车配置拉满! 还有激光雷达, 19万起能火吗?

在2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轿车市场里,不少消费者选车时总会遇到“配置难两全”的困扰——想要的核心功能往往分散在不同版本中,很难在单一车型上全部拥有。不过,即将在9月8日上市的领克10 EM-P,却在配置布局上呈现出不一样的思路。这款预售价19.20-22.20万元的车型,没有采用“入门款简化配置、高阶功能需额外加钱选装”的模式,而是所有版本都标配了智电四驱、激光雷达,还搭载了吉利旗下的高算力Thor芯片,基础配置覆盖较为全面。从动力形式来看,它采用EM-P插电式混动系统,既能提供足够的加速表现与四驱行驶的稳定感,又能控制油耗和电驱能耗,不管是日常上下班、长途出行,还是偶尔的户外场景,都能应对。

我在接触领克10 EM-P时,首先留意到的是它的内饰材质与细节。坐进车内,能明显感觉到车厢在材质选择上比较用心——中控台、车门内侧以及座椅表面,都采用了大面积软质材料包裹,用手触摸时几乎不会接触到硬塑料,触感比较细腻。搭配金属饰条和氛围灯,整个车厢既有一定的质感,又不会显得浮夸。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内部的气味很淡,没有明显的新车刺鼻味道,这一点对于长时间用车来说很重要,能减少异味带来的不适。内饰颜色方面,新车提供月影黑、赤霞橘、日光米、曜金黑四种选择,不同配色能适配不同用户的偏好,我在展厅看到的日光米配色车型,暖色调的内饰营造出比较温馨的氛围,很适合家庭使用场景。

接着看车内的科技配置,仪表、中控屏和HUD三块屏幕几乎占据了前方主要视觉区域,构成了车内的核心交互区域。12.66英寸的液晶仪表盘显示内容丰富,界面设计清晰,车速、续航、驾驶模式等行车信息一目了然;15.4英寸的中控屏是车内的视觉焦点,实际操作时触控反应很灵敏,没有明显的延迟;25.6英寸的HUD直接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导航路线、当前车速、驾驶辅助提示等信息都能清晰显示,开车时不用频繁低头查看设备,实用性很强。车机系统搭载的是FlymeAuto,配合8295旗舰级芯片,在切换导航、音乐、空调控制等功能时,基本不会出现卡顿情况。我特意测试了语音助手,发现它的识别准确率不错,像调节空调温度、开关车窗、切换歌曲这类常见操作,说一句话就能完成,不需要重复唤醒,使用起来很便捷。

车机界面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功能布局合理,常用功能只需一两步操作就能找到,不会出现“找不到设置入口”的困扰。另外,它支持无线CarPlay和HiCar,日常用手机连接车机导航、听音乐或使用语音功能,衔接都比较顺畅。还有一个细节设计让我印象较深:音响系统和出风口采用了一体式设计,调节氛围灯亮度或出风量时,两者会同步联动,视觉上有种“功能协同开启”的独特感,这种细节处理提升了车内的使用体验。

配置层面,领克10 EM-P搭载了不少实用功能,比如50W前排无线快充、车载冰箱、后排小桌板、256色氛围灯,还有哈曼卡顿23扬声器音响系统,这些配置在同价位车型中并不常见。车载冰箱的容量足够日常使用,夏天放几瓶饮料,随时能喝到冰镇饮品,实用性很高;氛围灯的颜色和亮度可以调节,还有多种动态模式可选,晚上在车内时,能营造出不错的氛围。我简单试听了音响系统,低音部分下潜力度足够,播放流行音乐、电影原声或者交响乐时,音质表现都比较均衡,能满足日常的听觉需求。

科技配置与辅助驾驶功能是这款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和英伟达Thor芯片,提供了700TOPS的算力,从硬件基础来看,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不错的水平。官方介绍其支持超过30项驾驶辅助功能,包括车位到车位领航、G-AES障碍物自动避让、全场景泊车辅助以及人车伴行等。我在实际体验中发现,自动泊车入库和自动变道辅助这两项功能的使用感受比较顺畅,系统能准确识别车位和周边障碍物,不会出现“找不到车位”或“误判障碍物”的情况。在城区道路行驶时,低速跟车和泊车场景下,这些辅助功能能减少不少操作压力,对于经常在市区开车的人或者驾驶经验较少的新手来说,帮助比较明显。另外,人车伴行功能在晚上下车时会自动点亮氛围灯和投射灯,能提升夜间下车后的安全性,这个细节考虑得比较周到。

动力系统方面,领克10 EM-P全系配备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前后双电机组成插电式混动系统。从参数来看,发动机最大功率120千瓦,峰值扭矩255牛・米,电机总功率270千瓦,总扭矩500牛・米,数据表现比较亮眼。但实际驾驶时,最直观的感受是电驱系统带来的平顺性——作为插混车型,车辆默认优先用电驱动,起步时非常安静,没有传统燃油车启动时的噪音,而且加速踏板反应很灵敏,轻踩就能感受到动力输出,不会有“动力延迟”的情况。在红绿灯路口起步或者城市道路跟车时,这种轻快的动力响应能让车辆更快进入行驶状态,尤其在堵车、低速缓慢行驶的场景下,电机驱动的优势更加明显,没有发动机运转带来的抖动和噪音,驾驶体验比较舒适。

只要电池电量充足,电驱系统的介入时间会比较长,日常在市区通勤时,驾驶感受和纯电车比较接近。如果需要超车深踩加速踏板,发动机也会及时介入,整个动力切换过程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突兀感。我在试驾时特意在城市普通道路和快速路之间切换,体验不同路况下的动力表现,无论是挂入普通D档正常行驶,还是切换到运动模式深踩油门,动力输出都比较及时,基本能做到“随踩随有”。官方数据显示,这款车0-100km/h加速时间进入了6秒区间,实际驾驶时,前段加速的推背感比较明显,即使在高速路段需要再加速,动力储备也比较充足,超车时不需要提前很久预判,踩下油门后动力就能及时跟上。

电池与续航方面,领克10 EM-P提供两种容量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分别为18.4kWh和38.2kWh,对应的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为120公里和240公里。我此次试驾的是搭载38.2kWh电池的版本,充满电后,仪表盘显示的纯电续航里程与官方数据差距不大。从实际使用来看,如果日常通勤距离不算特别远,而且家里或单位有充电条件,基本可以当作纯电车使用,既能享受电驱带来的安静驾驶体验,也能节省燃油成本,很适合城市上下班场景。如果需要长途出行,或者暂时没有充电条件,车辆会自动切换到混动模式,此时发动机介入工作,但油耗控制得比较不错。在电池亏电状态下,仪表盘显示的平均百公里油耗大约在5升左右,和官方宣传的4点几升相差不大,考虑到这款车的车身重量和动力水平,这样的油耗表现还是比较经济的。

车身尺寸方面,领克10 EM-P的车长为5050mm,宽度1966mm,轴距达到3005mm,从数据和实际视觉效果来看,车身尺寸比较大,站在车辆旁边能明显感受到它的体量感。打开车门坐进车内,空间表现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后排座位,腿部空间非常宽敞,横向宽度也足够,即使同时乘坐三名乘客,也不会显得过于拥挤。这样的空间表现,对于大多数家庭出行需求来说都能满足,身高较高的乘客坐在后排,也不会有明显的局促感。虽然车身高度不算特别高,而且采用了溜背造型,但后排头部空间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作为家用车来说,空间实用性比较强。

从车辆侧面观察,领克10 EM-P采用了溜背设计,整车线条流畅,车身比例协调,既有轿跑车型的动感,又没有过度牺牲后排头部空间,兼顾了美观和实用性。车辆配备的无边框车门和隐藏式门把手,提升了科技感和时尚感,实际开关车门时,手感顺滑,隐藏式门把手弹出和收回的动作干脆利落,使用时能感受到一定的仪式感。轮圈方面,有19英寸和21英寸两种尺寸可选,我在展厅看到的21英寸轮圈车型,视觉效果非常饱满,配合略微外凸的轮拱,让车身侧面看起来更有力量感。此外,侧裙部位也设计了类似扰流板的造型,进一步增强了车辆的运动气息,这些设计细节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容易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外观设计上,领克10 EM-P延续了家族式风格,辨识度较高。前脸的“H”形LED日间行车灯,在点亮后视觉效果突出,能让车辆在车流中轻易被识别出来,与其他新能源轿车形成明显区别。下方的大灯采用贯穿式设计,从视觉上拉宽了车头宽度,让整个前脸看起来更有气势。前包围部位的运动化套件,包括方形通风口和前唇扰流板,不仅让车头看起来更低趴、更具运动感,而且细节处理也比较精致,实际触摸时能感受到做工的细腻,比如进气风道与前唇的接缝处,没有明显的毛刺,能看出在做工上没有偷工减料。

颜色选择上,这款车提供了极夜黑、流体灰、璃光紫、拂晓白、天云米、鎏光金六种配色,基本覆盖了当前市场上的主流颜色偏好。我在展厅实际观察了鎏光金和璃光紫两种颜色的车型,发现这两种颜色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比如室内灯光或室外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效果,既不会过于张扬,又比常见的黑白配色更有新意。其中鎏光金配色看起来质感较好,能提升车辆的高级感,同时在道路上的识别度也比较高,不容易与其他车辆混淆。

综合来看,领克10 EM-P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比较均衡:动力输出充足且响应及时,底盘调校扎实,行驶过程中的整体质感比较舒适,无论是日常城市通勤、家庭出行,还是偶尔的郊游或长途自驾,都能提供较为稳定的表现。动力系统的成熟度较高,电池续航能力也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既可以享受纯电驾驶的安静与经济,又不用为长途出行的续航问题过度担忧。底盘和四驱系统的表现也比较可靠,遇到路况较差的道路或雨雪天气时,行驶稳定性有一定保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日常用车环境中充电条件不便,可能需要更多依赖混动模式行驶,但即便如此,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也比较经济,不会带来过高的使用成本。

对于有家庭用车需求的消费者来说,领克10 EM-P在空间、配置、动力和油耗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能够覆盖家庭日常用车的多数场景。如果有购车计划,建议亲自到店试驾,感受一下动力系统的响应速度、底盘的行驶质感,以及各类配置在实际使用中的便捷性,再结合自己的日常用车习惯和需求,判断这款车是否符合预期。毕竟每个人对车辆的驾驶感受、配置需求都存在差异,只有亲身体验后,才能做出更贴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