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揭晓: 华为登顶, Deepseek第二

数码 I 渝码科技

2025 年 8 月 21 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凭借在通信、芯片、操作系统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全面领先,荣登榜首。

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Deepseek(深度求索)首度入围便占据次席,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三。

华为:全栈技术构筑壁垒

当《财富》将2025年科技50强榜首再次颁给华为时,外界已不意外。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用一套“全栈技术”打法,把通信、AI、芯片、操作系统四大高地连成一片,形成同行难以复制的立体壁垒。

其5G必要专利占比高达15%,连续 5 年位居全球第一;每卖出一台 5G 手机,约 2.7% 的售价会以专利费形式回流华为,相当于全球每年给华为“自动充值”数十亿美元研发基金。

在芯片研发方面,终于解决了被外界“卡脖子”的难题。

麒麟9020芯片 CPU / GPU /NPU 架构实现全面自研,彻底摆脱“卡单点”风险;并采用 7nm EUV 工艺制程生产,国产化率超过90%,在芯片量产方面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

昇腾AI处理器方面,例如昇腾 910C 在大模型推理吞吐 50000 tokens/s,能效比是英伟达H200 的 1.8 倍,已支撑国内 80% 的千亿级大模型训练。

鸿蒙操作系统的成功,更是华为在软件生态建设上的重要成果。

截至2025年,鸿蒙操作系统搭载设备已突破1000万台、2.3万应用、4500 家生态合作伙伴,但更关键的是“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底层逻辑:手机、穿戴、座舱、工业网关同用一套内核,OTA 升级周期缩短 70%。

在 B端,鸿蒙工业版已切入电网、地铁、矿山等“高门槛”场景;在 C端,华为把鸿蒙与昇腾 AI 打包成“语音-视觉-控制”一体化的智能家居中枢,使生态门槛从“写 App”降到“调 API”。

简单的讲,华为已把 5G 专利、芯片、AI 算力、操作系统连成一张网,任何一条赛道的技术外溢,都会立刻放大到其他赛道的优势。

这种“全栈耦合”的飞轮一旦转起来,对手要追赶的就不再是某一项指标,而是一套互为支撑的生态系统。

DeepSeek:AI赛道的黑马崛起

DeepSeek(深度求索)的崛起,无疑是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企业,DeepSeek在短短几年内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自主研发的DeepSeek-R1大模型在MMLU基准测试中获得88.5的高分,这一成绩不仅显著领先于Llama 3和Claude 2等国际主流模型,更是彰显了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

截至2025年6月,DeepSeek月活跃用户已达1.63亿,成为全球用户量最大的AIGC应用。

同时,DeepSeek 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提升模型性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更为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小米:业务重心偏移与科技属性短板

曾经被视作“中国最具科技想象力公司”的小米,为何在 2025 年的榜单中消失,主要在于其业务重心偏移与科技属性短板所叠加的系统性风险。

2018-2022年,小米的估值逻辑建立在“手机×AloT×互联网服务”的技术铁三角上。然而,过去三年,小米的业务重心明显偏向渠道扩张与规模变现倾斜。

手机业务方面,在高端化口号下,2024 年小米国内出货量同比仅增 3%,ASP(平均售价)却下滑8%;为了冲量,红米占比重新提升至 67%,“机海战术”稀释了技术溢价。

此外,2024 年小米生态链 SKU 突破 4000 个,但路由器、扫地机器人等核心品类的研发投入率从 6.2% 降至 3.9%,大量白牌贴牌产品拉低了科技含量。

也就是,当“规模”取代“创新”成为第一 KPI,小米逐渐从一家“科技公司”滑向“渠道公司”,这与《财富》榜单强调的“突破性技术”标准渐行渐远。

更致命的是,小米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营收)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下降至 7.3%,低于榜单50强企业的均值 9%。

“没有根技术”成为评委对其科技属性的最大质疑。

榜单趋势:赛道分化与产业转型

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的“产业-地理双地图”,通过“三大赛道、两大集群”重绘制中国科技版本。

从产业格局来看,AI、新能源、半导体三大产业“三分天下”,50强中有 31 家来自 AI(大模型、算力芯片、AloT)、新能源(储能、氢能、动力电池)以及半导体三大赛道,集中度首次突破 60%。

资本层面,2025年 Q2,三大赛道合计融资 1489 亿元,占同期硬科技融资总额的 72%。

同时,技术层面,Deepseek-R1 等开源模型把推理成本打至 GPT-4 的1/10,带动边缘 AI 芯片需求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与珠三角形成了双核联动,占据了70%以上上榜企业,形成“上海-深圳”双轴。

上海-苏州:从 14nm 晶圆厂到生物医药 CXO,一小时供应链闭环;

深圳-东莞:动力电池 30 分钟配套圈,无人机 7 天快速迭代,并汇集了全国 50% 以上的嵌入式工程师。

也就是,当赛道集中遇上地理集中,中国科技竞争已从“单点突破”进入“集群对撞”时代;谁能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外再建一个“创新核”,谁就有机会改写下一年的榜单。

总而言之,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的揭晓,不仅是对上榜企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科技行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阅。

华为的登顶、DeepSeek的崛起以及小米的落榜,都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行业的竞争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