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项目现场签约11个国企“人工智能+”场景面向市场对接开放
潮新闻记者张源
9月10日,省国资委联合省经信厅在杭州举办浙江国资国企“人工智能+”开放场景供需对接活动,进一步搭建国资国企和民企创新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国企与民企融合创新氛围。本次活动共发布11个“人工智能+”开放场景,主要聚焦交通、服务等重点领域,吸引了高校、科研院所及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企业参与。现场有6家国企与意向企业或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实战,助力浙江数字经济升级。
活动现场,浙江高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限公司等11家国企代表,围绕自身具体需求、技术研发方向与合作意向进行了开放场景介绍。从船舶到航空,从会展巡检到养老机构一体化管理,不少场景已完成前期调研,并落地试点进行场景验证。活动邀请到浙江大学、华为、阿里云等70余位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和优秀企业代表参加,各方开展了线下精准洽谈。
“与高校合作,能够形成创新闭环。”在无人机智算赋能高速公路立体巡检场景中,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孔祥杰表示,无人机巡检系统升级亟需提升复杂环境下的视觉识别与解析能力,这与该校聚焦计算机视觉的AI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浙江高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低空专班负责人戴杰表示,合作落地后将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不仅可显著提升高速公路运营安全水平和服务效能,还将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显著的社会价值。
为进一步推动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精准匹配、深度融合,国企还将充分发挥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独特优势,加速“AI赋能国资国企”从理念构想全面迈向实践落地。比如,物产中大金石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晓表示,在养老机构运营AI一体化管理场景中,将与强脑科技合作引入脑机接口技术,为物联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应用预留对接和集成能力。在医养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认知康复训练室,帮助老年人进行系统的认知功能训练,并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健康画像,为照护方案优化与慢病管理策略提供支撑,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服务、智能赋能健康”。
今年以来,省国资委加大“人工智能+”工作推进力度,积极组织国企主动加大资源投入,率先开展应用建设,围绕交通、能源、制造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遴选并发布首批2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同时,为充分发挥场景资源对创新的支撑作用,主动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开放真实场景需求,首批发布26个具体可落地的“人工智能+”场景,涵盖交通、制造、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目前已吸引150余家单位对接洽谈合作。
下一步,全省国资国企将持续推进国有企业“人工智能+”行动,以此次对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类主体合作,让推动场景开放与技术供给深度融合,从应用到能用,再到管用,加快创新成果落地见效,为全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